形态描述
贝壳中大型,呈卵圆—方形。壳长19—20mm,壳宽14—14.5mm。壳质薄而脆,易破损。半透明、白色、有珍珠光泽。2螺层,螺旋部向内卷入体螺层内,壳顶宽呈斜截断状。体螺层大。为贝壳之全长。壳表被覆有白色壳皮。雕刻有细弱的螺旋线。生长线弧形、明显,常集聚并增厚,形成褶襞状。壳口开口宽广,全长开口。上部狭圆,底部非常扩张,呈圆—方形。外唇薄、简单,上部圆弯曲宽,稍凸出壳顶。中部弧形、底部圆形。内唇石灰质层宽而薄,平滑。壳口内面白色,透见壳表生长线和螺旋线、光泽。
动物体呈长圆筒形,背腹扁平,白色或淡红色,体长40—42mm,宽18—19mm。头楯大,略呈方形、平滑。外套楯包被贝壳,后端分为2叶片、薄、伸出身体后方。足大,前端钝圆,后端呈斜截断状,约占体长的2/3。侧足狭小,肥厚,竖立于身体两侧,体侧有享氏感觉器官。胃板呈菱形,三块不同形的胃板,其中部有2个小孔。
动物体呈长圆筒形,背腹扁平,白色或淡红色,体长40—42mm,宽18—19mm。头楯大,略呈方形、平滑。外套楯包被贝壳,后端分为2叶片、薄、伸出身体后方。足大,前端钝圆,后端呈斜截断状,约占体长的2/3。侧足狭小,肥厚,竖立于身体两侧,体侧有享氏感觉器官。胃板呈菱形,三块不同形的胃板,其中部有2个小孔。
大小
壳长19—20mm,壳宽14—14.5mm。体长40—42mm,宽18—19mm。
生物学
温带性种类。生活在潮间带—潮下带浅水区的泥砂质底。夏季交尾产卵,卵群带呈长椭圆形,有胶质柄附着于泥砂质底。摄食多毛类、蠕虫类和小型双壳类。见于我国渤海及黄海、东海海域,从潮间带—潮下带水深100m。非常普通。日本也有分布。
生境信息
温带性种类。生活在潮间带—潮下带浅水区的泥砂质底。夏季交尾产卵,卵群带呈长椭圆形,有胶质柄附着于泥砂质底。摄食多毛类、蠕虫类和小型双壳类。见于我国渤海及黄海、东海海域,从潮间带—潮下带水深100m。非常普通。日本也有分布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大量摄食双壳类,我们曾在一个体的胃里找到3个菲律宾蛤仔(Ruditapes philippinarum)是滩涂养殖贝类的敌害。它们出现的数量大,是家禽的良好饲料。另方面,我们曾在真鲷的胃里找到许多标本,是底栖鱼类和下层鱼类的天然饵料。
经济用途
大量摄食双壳类,我们曾在一个体的胃里找到3个菲律宾蛤仔(Ruditapes philippinarum)是滩涂养殖贝类的敌害。它们出现的数量大,是家禽的良好饲料。另方面,我们曾在真鲷的胃里找到许多标本,是底栖鱼类和下层鱼类的天然饵料。